丁伯桂(1171-1237),字元晖,一字符晖,北宋兴化军莆田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任永春县尉,届满转为宁德县丞,改任浙东路定海三石桥酒库监官、广南东路(今广东省)南海知县、梅州府教授等职,入朝后尝出任肇庆府通判。

清廉耿介 民心信服
送丁元晖知南海
不用急符催,先行要看梅。
岁时亲祭海,休沐必登台。
鲍井聊供饮,韩碑待拭苔。
遥知蛮俗喜,令尹带琴来。
丁伯桂赴任广南东路南海知县,行前,刘克庄撰此诗为其送行,勉励他在上任前,先要学梅花傲雪御寒,学韩愈为民办事,做到居官清正。
丁伯桂到任后,见井边百姓常常因为排队取水发生冲突,就派人凿了九眼井盖,方便百姓同时汲水。
不久他转番禺知县,升梅州教授和肇庆通判等职。任上,他“清廉耿介,执法严明,奸豪凛畏,民心信服,一境肃然”,全境社会秩序安定。他曾经对人说:“居家如此,居官如此。若为富贵谋,非所学矣。”
直言无隐 进贤退佞
宝庆、绍定年间(1225-1233),宰相史弥远贪功擅权,用人唯亲,尤恶莆士,一度朝无莆人。即使仕途凝滞,丁伯桂仍然坚持忠君报国,密切关注时局的演变,借机指陈朝政阙失,直言无隐。
绍定四年(1231)临安火灾,宋理宗下令赈恤救灾,并诏朝臣指陈朝政之失。时任提辖杂卖场之职的丁伯桂应诏上书:“当今贪酷之吏满天下,皆是权势庇护他们,通过贿赂起用他们。参加选拔的人,取舍变通权在吏胥之手;已在官署的人,奔走于高官府上的差役奴仆之门,疏通门路。宰相知道这些吗?”他直指朝政热点、焦点,抨击人事腐败。
次年,作为朝官的丁伯桂当面同宋理宗对策说:“开创朝政以来,通常的办法是‘进贤退不肖’。现今的进退赏罚,一切反常。应尽拔台莱之士,布满朝官的行列,而不要培植萧艾之人;应尽力派遣如凤凰般有才德行者,参融州郡官员,不用虎狼般的贪吏,从而兴起忠诚鲠直的风气,排斥烦琐严苛的恶俗。这样,谁敢不佩服呢!”当时的朝廷死气沉沉,他的两件奏疏一出,如同凤鸣朝阳、虞韶惊世,打破朝廷长期沉默的空气,令人耳目一新。
绍定六年(1233)十月,宋理宗实行“端平更化”新政,时任宗学博士兼枢密院编修官的丁伯桂,再次上殿轮对,当面策对时政利弊:“居忧者汲汲起复,举世无孝子;注阙者汲汲奏辟,举世皆夺士:嗜进者往往因舆台以通权要,举世无知廉耻之人,宜作而新之。”
谏疏盈箧 论事鲠直
端平元年(1234)五月,丁伯桂拜监察御史。时理宗推行新政,急于求成,丁伯桂极力谏劝曰:“当年宰相轻信兄子,欲交结鞑虏灭金,已是十分荒谬。今更化未及数月,就仓猝欲收古人‘七年即戎’‘十年生聚教训’‘百年胜残去杀’之功,不是更加荒谬吗?”针对时事朝政的“速成”之风,丁伯桂直谏:“以前的病在于迟缓,现在的弊病在于急速。”
丁伯桂在御史台两年,“谏疏盈箧,论事鲠直”,所论无不是时政热点和朝政焦点,主旨是大力扶持朝野的道德风尚,而且往往是当时名贤所未言或不敢言的,直切朝政之弊,显示其御史气质与忠廉正直品格。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丁伯桂仍然在忠诚履职,故友刘克庄为撰《丁给事神道碑》,称伯桂是“端平全人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