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琅(1428-1473),字朝重,明莆田县黄石(今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东朱人,天顺三年(1459)福建乡试解元,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用贤修德启人才
成化元年(1465),其任官方月余,会宪宗皇帝初郊还宫,外人颇传有贡献者希望得到进步,琅上疏言“宜用贤修德,以永天休”,反复言内臣不可以预政,幸门不可以轻启。
其复与陈恭愍选论劾兵部尚书马昂、翰林学士倪谦,请起前兵部尚书王竑,召还给事中王徽,修撰罗伦等,言:“尚书王竑有大节,不宜使在散地,修撰罗伦,给事中王徽等坐言事去国,愿召还以开言路。”其又尝与同官陈选敕罢大臣不才者数人。时称琅为“敢言御史”,风采隐然动缙绅间。
披肝沥胆尽忠言
成化二年(1466)五月,罗伦因上疏言事而遭贬。御史杨琅认为罗伦虽然不属于言官,但士人上书言事,应该鼓励和支持。因为只有这样,国家才有望大治。“天下之士气与国家之元气是相通的。士大夫和文臣学士的锐气与精神愈旺,国家元气愈壮。所以说当下皇帝最为紧要的做法,就是收回处罚进言者的成命,追回王徽、罗伦等人,官复其职。只有这样,我们大明才会元气日盛,天下大治也有望实现。”杨琅上疏所立,可谓鞭辟入里、条条有理,但又每一条都触到了成化帝及其宠臣李贤等人的痛处。
明宪宗在接到他的奏疏后当即批:“朝廷本求直言,以匡治道。而新进浮薄但欲要名不达事,宜难居近侍,故皆改用之。今杨琅却欲取回,显是朋比,姑宥其罪,后有言事若此者,必罪之。”杨琅冒死对皇帝和权臣刚毅敢言,直指错误,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孝友端厚无间言
成化二年(1466)差江西清军御史,其皆宽简行事,不吹毛索瘢以沽名。其历山东按察司佥事;改提调学校,斟酌教条,宽严适中,而一以至公行之,士心悦服;卒于官。其居家以孝友称,居乡以长厚称,居官以端介称,人无间言;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能存清誉满乾坤
理学名臣黄仲昭在朱宽、杨琅等列传后论曰:“宋宽、杨琅、林诚遇事敢言,无忝厥职,是皆有德业位望,卓然名一时者也。故特论著,而列诸名臣云。”
明朝大臣周曝在《昭忠录》中以四首七绝形式高度评价杨琅曰:
披肝沥胆尽忠言,切切难忘顾命恩。
不是始终持大节,能存清誉满乾坤。
命落交南一羽轻,疏朝犹自竭精诚。
余生蝼蚁如从请,那得于今不朽名。
忠垂汗简已年深,始沐褒崇下德音。
多少武林为宦客,如何独感里儒心。
新庙巍巍耀褚塘,一朝故里倍生光。
春秋金紫椒浆奠,感激英姿下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