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莆阳御史
【莆阳御史】郑伯玉丨为人峭直 以诗明志
2025-11-0410:06:28来源:壶兰清风

《绿野亭》

 郑伯玉

路出烟村俗驾少,

江天落莫憎寒威。

依依壶峤草树变,

蔼蔼海门烟火微。

日脚下时一雁度,

风头起处双鸦归。

却拥残炉拨灰坐,

冷暖世途空险巇。

郑伯玉,字宝臣,北宋兴化军莆田县城内后埭(今莆田市荔城区英龙街)人,“南湖三先生”之一郑露的后裔。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改大理司直,充抚州观察推官,擢殿中侍御史。

image.png

幼而敏慧  少则出才

郑伯玉自幼聪敏识学,四五岁便能诵书吟诗,善对句。据说8岁时,叔父殿中丞试之曰:“伐木斧声闻谷口。”郑伯玉随答曰:“过桥旗影映波心。”叔父奇之。郑伯玉少年,尝与邑人陈琪、方孝能,读书乌石山,切磋学问,吟诗作赋,交情甚笃,人称“乌石三贤”。后人将其诗与陈琪、方孝能诗合编一集,名为《乌山三贤诗》。

得失臧否  皆托之诗

史载,郑伯玉为人峭直,不屈权贵,安贫嗜学,好为诗,所作有300余篇,名曰《锦囊集》及续集。郡志云:“凡朝政得失,士夫臧否,皆托之诗。如欲轻赋敛,则制《老夫吟》;悯新法,则咏《莆田作》;嫉邪说,则著《闲居书怀》;恤民力,则作《豪家吟》之类。异己者多嫉之。”

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录郑伯玉诗9首。郑王臣认为其“所作诗大都以讽谕为体,有《三百篇》遗意。所谓“《三百篇》遗意”指的是《诗经》对社会的关注精神,真实描写社会生活,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郑伯玉与唐代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新乐府运动领袖人物元稹、白居易,有着相同的历史地位。

荷柳松菊  超然物外

郑伯玉家居,纵情山水,在后埭郑露祠堂附近营建园林,凿地为池,叠石成山,环植荷、柳、松、菊。所筑一亭,知军俞希孟匾曰“绿野”,遂号“绿野亭”。郑伯玉作有《绿野亭》诗4首,抒写家山壶峤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美,更表达了自己正视现实、热爱桑梓、不慕身后虚名的超凡脱俗情怀。

三代登云  四世攀桂

年未五十,弃官归郡。家居20余年,郑伯玉淳厚恭谨,胸次开豁,督导子孙,学习圣人立身之节,教养并行。宋《莆阳比事》概括为“三世登云,四代攀桂”一比对句,记载郑伯玉子叔明、叔侨,孙至道、亨道、事道,相继登第。其好友提举方孝能赠诗贺云:“壶公簪绂数如沙,三世青云在一家。”

明黄仲昭在《郑伯玉、陈侗列传论》中评述云:“郑伯玉以韩魏公荐为御史,则其才足以有为,盖可知矣。然年未五十,遽以亲老弃官归,而凡有所感触于心者,悉于诗焉发之,此又可见其志有所不为也,可不谓贤乎?”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