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迎祥烈士
2025-09-0911:55:33来源:《闽中革命烈士传(第一辑)》

罗迎祥,化名郑杰、郑秋江等,1911年10月26日出生,仙游县钟山镇麦斜村郑洋自然村人。他的父亲当粮胥,家庭生活较宽裕。他8岁至15岁读私塾,16岁在县城中学读书,17岁跨进集美学村,就读于初级农林专业达2年时间。

侨办集美学校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培养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在集美学校进步思想影响下,学生多次闹起学潮,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罗迎祥在这种充满革命气氛的环境里读书,备受进步思想熏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接近进步学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9年,罗迎祥回到故乡。起初,他和堂兄罗迎滔(罗惟)一起在城北顶坑宫教私塾。顶坑宫是中共仙游县委的地下联络站,罗迎滔又是中共党员、共青团仙游县委组织委员,因此在革命环境的影响以及共产党员的引导下,罗迎祥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随后,他到城区各校串联,活动于工农群众之间,了解到群众的疾苦,鼓动群众起来同反动政府作斗争。不久,罗迎祥来到龙华开展活动。他在龙华青山以教书为掩护,同林植、余光等同志建立了秘密联络站,以笔当投枪,刻印革命传单,针砭时弊,宣传进步思想,同时负责联络参加地下工作的同志,联系革命群众。

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仙游县的革命武装斗争出现了新形势,县委组建了一支不脱产的游击队,罗迎祥积极参加游击斗争。1930年春的一天,罗迎祥等游击队员化装成做买卖的农民群众,冲进钟山镇何岭关税馆,捣毁用具,击毙税馆头目,拔掉长期坑害人民群众的税卡,为民除害。10月12日下午,罗迎祥等游击队员乘大济街迎神演戏之机,以看戏为名,潜入大济街民防团住所。当游击队员黄英等4人出其不意冲进民防团团部,当场击毙4名劣绅后,罗迎祥等队员里应外合配合战斗,缴获枪支20多支、子弹千余发。游击队的一系列活动,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随之,仙游游击队在罗迎祥的家乡麦斜岩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一〇八团。罗迎祥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而奔忙,多次在家乡秘密召开会议,动员群众支援红军、加入红军队伍。11月间,马铺(今麦斜)地保谢敢向国民党政府密告红军活动的情况,罗迎祥等红军战士镇压了这个反动分子。

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罗迎祥倾心革命,斗争勇敢,成绩突出。他没有因家庭出身关系而影响革命情绪,经得起党组织的多次考验,终于在1931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加强城市工作,1931年罗迎祥被调到城区开展活动。他深入到农民、小贩、店员、手工业者中促膝谈心,发展党团员,并建立支部。他还积极筹建和发展反日委员会、反帝大同盟、互济会、赤色工会、红军之友社等党的外围组织,使城区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新的局面。罗迎祥的工作成绩在1931年11月第六次和第八次县党团会议上得到充分肯定和表扬。1932年,他被选为中共仙游县委委员。

1933年,仙游县各地的“五抗”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这时罗迎祥又转移到东区从事农运工作,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反税验契、抢米、抢肥料、反人口捐的斗争。由于罗迎祥的工作卓有成效,使后堡、昆头成为全县农民运动的中心。

革命道路崎岖不平,斗争风云复杂多变。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被敌宪兵破坏,党内出现叛徒,一些革命者遭捕。其间,仙游县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面对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罗迎祥坚定革命信心,不因革命受挫折而半途而废,他当机立断和黄明一起转移到莆田,在沿海找到潘涛领导的游击队。此后,他在黄石、忠门、灵川、常太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并于12月间参加了游击队奇袭常太枫叶塘的战斗。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罗迎祥积极投身于反奸除霸、建立根据地和反“围剿”的斗争。

1935年5月春,罗迎祥和黄明受中共莆田中心县委的重托,返回仙游县整顿和恢复党团组织,由罗迎祥负责党的工作,黄明负责团的工作。这时,仙游县仍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加上群众恐惧心理,开展恢复组织的工作相当困难。罗迎祥迎难而上,置生死于度外,秘密恢复老关系,发展新同志,频繁活动在钟山、城区、坝下、宝坑内、塔山、慈孝等地。他的辛勤工作,终于结出了硕果,使仙游县的党团工作又开始活跃起来。其间,他恢复了宝坑内基点村,发展了城区的党团组织,恢复了东区党组织的活动,而且在慈孝建立了一支游击队,有20多人枪。此外,这个时期闽中游击队在兴太山区开辟游击区,罗迎祥还忙着为游击队筹粮款予以配合。

正当仙游县党的工作开始有些转机时,残酷的斗争又来临了。1936年5月,宝坑内基点村被国民党地方当局破坏,一些共产党员被捕,罗迎祥和黄明被通缉,仙游县上空又乌云滚滚。罗迎祥心中激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他的父母深知此情,百般安慰,不让他外出。但他不辞而别,隐名埋姓在南平西芹当小学教员,多方寻找党组织。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的热潮,1938年5月,闽中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特务营第二连,开赴皖南前线抗日。这时,在南平的罗迎祥与闽中游击队取得了联系,毅然投笔从戎,随军北上。起初,他任连队文书,次年调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成立,罗迎祥任军部作战科科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出生入死,多次随首长深入前沿部队参加作战。为了当好首长的耳目和助手,他忘我工作,任劳任怨,常常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关心战士,经常到医院看望伤病员,同伤病员拉家常,问寒问暖。有一次,罗迎祥到医院看到一位战士因棉袄破旧而冷得发抖,他马上把自己的大衣脱给战士穿,自己找一件破大衣披在身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有部分日军仍负隅顽抗,企图携武器逃跑,罗迎祥多次参加了截击逃敌的战斗。

1946年春,罗迎祥被派到华中雪枫大学学习。时任该校政治部代理主任的许彧青,与罗迎祥曾在故乡并肩战斗过,两位老战友相逢格外亲热,无所不谈。罗迎祥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受到学校的好评。

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锣鼓余音未绝,内战的阴风又吹来满天乌云。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消灭国民党军队,党领导下的南方敌后武装斗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间,新四军军部决定派罗迎祥回闽。正在军政大学深造的罗迎祥坚决服从革命的需要。这年8月,他扮作做棉花生意的商人,远途跋涉,风尘仆仆南下,回到福建迎接新的战斗。

罗迎祥已37岁了,仍孑然一身。他何尝不想有个温暖的家庭!然而为了革命事业,他把儿女私情暂且抛在脑后。当罗迎祥重返阔别十载的故乡,于夜半时分叩门抵家时,母亲及家人喜出望外,百般挽留他在家多住几天。但他那颗急于寻找同志的心,深得父母的理解。于是他只简单地了解一些家乡的情况,没有与慈母好好团聚就匆匆上路寻找坚持地下工作的同志去了。他很快赶到象溪墓前欲找地下交通员,了解党组织的线索,但没有结果;接着又化装成卖青果的商人,奔到仙游城区找到了许彧青的母亲,仍未如愿;最后只得辗转到莆田等地查访。在寻找党组织的艰辛日子里,罗迎祥时而化装成船夫,时而化装成商人,时而化装成工人和农民,几经周折终于与仙游、莆田、闽中党组织接上关系。他在联络过程中恢复了一些老关系,又建立了一批新的联络站,接着开始扩充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1947年2月,中共闽中地委根据省委的指示,从过去隐蔽分散的斗争转为公开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爱国游击战争。当月,罗迎祥与中共莆田县委书记杨杞松领导莆田游击队,有50多人枪,公开活动在莆田、北高、珠江一带。4月,闽中人民游击队在莆田西亭与莆田游击队汇合,成立了闽中游击纵队(即戴云纵队),计有100多人枪。黄国璋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陈亨源为副司令员,林汝楠为副政委,罗迎祥为参谋长。闽中游击纵队成立后,根据闽浙赣区党委的“左黄会师”的重大决策,挺进戴云山,与闽东北左丰美率领的闽浙赣游击纵队在戴云山汇合,开辟戴云山为敌后战场,建立福建主力部队。

闽中游击纵队于4月下旬攻克国民党莆田枫叶塘、常太乡公所及田粮处后进入仙游境内。左丰美所率的游击纵队向戴云山挺进途中,在闽清黄柏岩岭遭敌狙击,为避免损失折回南古瓯地区。在闽中游击纵队进军的过程中,罗迎祥为队伍的宿营、膳食而操劳,多次从家中拿出金银首饰变卖充作游击队活动的经费。

6月6日,闽中游击纵队一部在罗迎祥直接指挥下在九天关与敌保安队第6中队打了一仗,尔后转到后埔破仓分粮。接着队挺进德化、永春、南安与高祖武领导的游击队和安海暴动后组建的晋南永游击队汇合,队伍壮大到200多人。于是建立了闽中游击纵队直属支队,罗迎祥兼任支队长。

7月5日,闽中游击纵队在南安县诗山山门遭到从福清尾追而来的国民党保安队及仙游、南安、永春、安溪等县自卫队、警察1000多人的包围,从中午开始,敌人分数路向游击队进攻,游击队员占领有利地形勇敢沉着应战,一次次击退敌人。下午敌人援兵又源源而至,进攻的规模越来越大,战斗越打越激烈。罗迎祥沉着地指挥作战,像猛虎般地活跃在前沿阵地上,哪里枪声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他不顾个人安危,几次险些丧生。战斗持续到傍晚,天渐渐黑了下来。敌人再次集中兵力向游击队阵地发起进攻,游击队又面临着一场恶战。这时游击队子弹越来越少,伤员却越来越多,除了机关、政工和后勤人员外,战斗员只有100多人。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危局,保击队伍,罗迎祥自告奋勇带领警卫班10多名战士狙击敌人,掩护主力队伍趁夜幕转移。他严守山头,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当敌人又一次冲到阵地前时,罗迎祥大喊一声“打啊!”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他的下颌,他睁大眼睛看了看警卫员,指了指身上的公文包,闭上了眼睛,鲜血染红了山门的土地。这位闽中人民的好儿女,为革命转战大江南北,踏遍闽中山水,出生入死奋斗了20个春秋的坚强战士,含着胜利的微笑走了,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闽中游击纵队突围以后,继续挺进戴云山。罗迎祥牺牲后,惨无人道的敌人把他和另两名游击队员的头颅割下,用铁丝串在一起悬挂于诗山街电线杆上达3天之久。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烈士。事后山门的群众收埋了烈士的遗体。解放后南安县人民政府在山门修建了烈士墓。1953年,烈士的遗骸移回仙游。1966年,仙游县人民政府在钟山重建了烈士墓。岁月悠悠,英名难忘。1984年盛夏,空四军原副军长、离休老红军蔡园来到烈士墓前,吊念英魂,轻吟低唱:

烈士黄泉下,

深山绝音尘。

旷野觅茔地。

空对青松吟。

 

(作者:蔡国泰)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