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国,别名邱春霖,1903年8月出生,莆田城厢区常太马院村人。1934年10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2月,邱子国就任中共广(业)常(太)兴(太)边区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与工委其他领导人一起,在该地区发展党员50多人,建立了17个村党支部,并在各村成立农会和少年儿童团,组织常(莆田常太)兴(仙游兴太)民族武装自卫团,配合游击队行动;同时大力开展统战工作,使国民党常太基层组织多数转化为“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为把广常兴边区建成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奠定了基础。1936年8月,在国民党地方武装重兵“清剿”之下,邱子国、方子明等地下党负责人奉中共闽中特委之命,随闽中工农游击队撤出常太,转往莆(田)永(泰)边开辟新的游击据点。同年底,邱子国主持成立中共凤洛支部,由饶云山任支部书记。1937年7月,邱子国升任中共莆田县委委员。同年秋,闽中国共两党和谈达成协议,闽中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邱子国也在编制之内,并于11月中旬随部队开赴泉州驻防。1938年初,为加强地方抗日救亡力量,中共闽中工委决定抽调几个尚未暴露身份的武装骨干回莆田。邱子国被选中,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服从组织决定。
邱子国等回到莆田后,在广业一带大力发展抗日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并开班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工作很有成绩。1938年8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撤销中共闽中工委,成立莆田、泉州、福清3个中心县委。邱子国被提拔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委员,兼莆田广业区委书记,继续在农村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7月,莆田、泉州、福清3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南特委。1940年4月,中共闽南特委决定成立莆(田)仙(游)永(泰)边区工委,邱子国被任命为工委委员。1941年5月,中共闽南特委军事特派员黄国璋在永泰凤洛举办抗日短训班,张伯庭、邱子国等受训后,即到忠门王厝建立抗日游击据点。
1942年4月长乐“江田事件”发生后,中共闽南特委由长乐转移到莆永边隐蔽;6月,遭顽军“清剿”,转移到常太老区。其间,特委委员蔡文焕偕邱子国在莆田山区及仙游上岭等地开展活动,为特委机关安全转移做了许多工作。
1943年底,中共福建省委在永泰青溪举办第六期武夷干校训练班,邱子国参加学习结束后,受命向泉州方向发展工作。他带着刘国良、朱和炎等人,打通了南安、晋江至莆田、永泰的第二条陆地交通线。
1944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根据中共华中局关于建立闽中海上抗日隐蔽基地的指示精神,抽调邱子国等人到海上抗日隐蔽基地加强领导。1945年6月上旬,伪军与国民党保安团相互勾结,制造了莆田忠门“东吴事件”,邱子国与张伯庭、康国强等领导人不幸被捕。同月下旬,邱子国英勇就义于莆田城外,是年42岁。
(作者:蔡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