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庭烈士
2025-09-0911:51:18来源:《闽中革命烈士传(第一辑)》

张伯庭,又名张廉,1910年1月出生在莆田城郊(今荔城区拱辰街道)四亭一个贫农家庭里。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以后就跟父亲在家种地。1926年, 他到涵江中学当工友。这时,党组织正在城涵各中学学生中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他有机会和革命同志接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他配合党的干部在四亭、郊下一带发动农民,建立农会。经过他的积极活动,团结了一批拥护革命的农民群众,以郊下为中心,开辟了一个比较稳固的革命基点,并逐步向周围儿个村庄发展。在此后20多年中,这里一直是莆田县内地与沿海联络的重要据点。这一带地区盛产甘蔗,便于隐蔽,游击队经常在甘蔗田中盖草房,作为住所。张伯庭的母亲和弟弟都担任联络工作,因为群众工作做得好,住在这里的革命同志都没出过事故。192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张伯庭任中共莆田县委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利用国民党农会组织,开展各种合法斗争。他坚持维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执行又联合又斗争、既统一又独立的政策,注意发动群众,“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取得不少成绩。特别在郊下、溪安、长丰等一带,群众发动得好,迫使地主接受二五减租,并开展了反对“买青苗”、“放高利贷”的斗争。此外, 他还组织一支农民抗日宣传队,亲自参加编演戏剧,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获得显著成效。

1940年,沿海一带因灾歉收,发生严重粮荒。张伯庭在忠门发动农民游行请愿,迫使国民党当局发放了一批救济粮,减轻了灾荒给群众带来的痛苦,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受到中共福建省委领导同志的表扬。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到处摧残抗日力量,工作很难开展。就在革命处于困难之时,张伯庭受命担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为了开展抗日反顽斗争,他奉命到莆田沿海一带组织武装。在工作中,他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苦,工作进展很快,先后在黄瓜、南日、湄洲等岛屿发展了一批抗日力量,建立了据点。从此,以莆田沿海岛屿为中心,向北通过黄瓜岛可以与福清、平潭、长乐等县联系,向南通过湄洲岛可以与惠安、晋江等县联系,形成一条海上交通线,使闽中地区的地下交通能从陆地和海上两路巡回机动。

1941年9月,中共闽中特委机关随省委迁往长乐南阳,张伯庭随同特委机关转到长乐,担任机关警卫工作。1942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江田事件”,派兵进攻南阳。为了保证特委领导安全和保存武装力量,张伯庭率领机关教导队100多人由海上撤到莆田沿海一带,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江田事件”后,中共闽中特委根据中央及华中局关于“实行掩蔽精干政策”的指示,决定派张伯庭等率队打入伪“福建和平救国军”内部进行策反工作。在张伯庭、翁鸿镗、康国强、杨杞松等领导下,经过周密的工作,这支海上抗日武装队伍——闽中海上游击队长期隐蔽在伪军张天真大队中,以灰色面目出现,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同日、伪、顽展开斗争,得到了中共华中局的充分肯定。1945年5日,日本侵略者从福建沿海撤退,伪军头子张逸舟、黄玉树秘密“反正”,投向国民党当局。同年6月,伪军副司令黄玉树勾结国民党保安团,以突然袭击手段,包围抗日武装队伍的驻地东吴村,杀害了队伍的负责人康国强,逮捕了隐蔽在队伍中的中共闽中特委委员张伯庭以及邱子国,是为“东吴事件”。同月下旬,张伯庭与邱子国在莆田城外同时就义。

 

(作者:林醒民 许景洽)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