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杞(1904—1941.5),莆田城厢区常太镇东青村(原常太枫岐村岐尾)人。父陈凤岳,是一个农民。1923年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就读一半左右。1925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学习受训,决心投笔从戎。
1926年,刚在军校学习一年多的陈文杞,随工兵科全体同学一道编入工兵营第三连(群众称之“学生军”),参加北伐战争。他随军从广东出发,占领湖南省后沿粤汉路北上,参加攻打武昌城的战斗。当时武昌城内是北洋军吴佩孚的部队,有一个师左右的兵力。北伐军几次攻城,均被城内的火力击退。陈文杞随部一道负责挖地洞(通城下,因护城河有水,地洞被淹,不能使用)。后北门被兄弟部队攻破,吴佩孚部队向汉口撤退;陈文祀随军攻克了武昌城后,继续在武昌学习大约半年多,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
黄埔军校毕业后,陈文杞在南京国民党第二十二师(师长涂思宗,参谋长周学海)任少尉排长,继续参加北伐,在打败北洋军阀孙传芳等部的龙潭战役中,他为后备队。以后他又在丹阳县参加整训,其后仍然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7月,第二十二师奉命整编为第一师,陈文杞在第一师第一旅任中尉排长。1929年起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第一旅连长、营长、大队长、团长和中校参谋主任等职。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第一师奉命开往上海增援,先至徐州待命,后在上海戴家库地方参加对日作战,英勇抗击日寇。因部队伤亡惨重,奉命调回西安整编。
1941年,陈文杞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参谋长。同年5月,参加抵抗日军大举进犯中条山根据地的行动,率部坚守阵地,与敌展开激烈的战斗,顽强阻击进犯的敌军。中条山,雄踞华北,是中国军队在华北黄河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5月7日,日军为侵占这一要地,集结十余万兵力,向据守在中条山的国军发起大规模猛烈的攻势。陈文杞率部在西线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他的率领下,中国守军顽强作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然而,日军以炮击、轰炸、释放毒气等手段,试图彻底困死抗日军民。在切断了一切补给、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三昼夜。在最危急时刻,陈文杞高喊:“有我无敌,有敌无我!”誓与阵地共存亡。他率领将士们继续顽强作战,终因弹尽粮绝,在近距离与敌展开的白刃战中,陈文杞身中数弹,于5月9日壮烈牺牲,殉国于山西台砦。
陈文杞捐躯后,国民政府颁令褒扬,并于1946年10月在其家乡枫叶塘建立忠烈祠以示纪念(该祠已被淹没在东圳水库中)。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亲笔为陈文杞题挽联:“陈文杞将军为国捐躯断吾右臂,中条山血战牺牲军魂流传千古。”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