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和美海岛绽新姿
2024-12-1315:42:51来源:莆田通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湄洲岛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和保护好湄洲岛重要嘱托,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发展全过程,坚持生态发展优先、绿色生活优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礁综合保护,为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湄洲岛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底色。2023年,湄洲岛获评“和美海岛”荣誉。


立足生态优先 守护碧水金沙

漫步在湖石淉生态公园,白鹭翔集,绿树成荫,花草成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湖石淉是湄洲岛唯一一处天然淡水湖,曾因生活污水直排成了“黑臭湖”。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湄洲岛启动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对污水收集、水质净化、植物种养等系统治理,并将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恢复自然连通,让全岛被一张“水网”串联起来。曾经被称作岛上“龙须沟”的湖石淉,如今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以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为先行先试,湄洲岛推进全岛污水“内循环、零直排”,最大限度“留住水、用活水”。通过水系综合治理以及污水处理厂技改扩容,推动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万吨,实现全岛污水治理“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全利用”。湄洲岛已成功获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以及水利部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如今,全岛每年可实现水资源再生约150万吨,占全年居民用水总量的65%。

做好“水文章”的同时,湄洲岛发力开展海漂垃圾清理和岛内垃圾分类。大力实施海湾生态系统治理,严控非法围填海,严禁非法采砂,限制严管周边海域养殖规模和密度,开展“全口径”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对全岛    25个湾滩分级精准管理,对重点岸段进行无人机航拍和高清视频监控,实现对海漂垃圾的动态监管,有效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探索出台《湄洲岛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打造智慧环卫一体化管理平台。

绿色是湄洲岛发展最靓丽的底色,湄洲岛编制了全省首个海岛造林绿化提升规划,扎实推进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工程,“绿满城乡·花样湄洲”日渐显效,全岛绿化覆盖率达61.6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效益在湄洲岛逐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美”成为湄洲岛最亮丽的底色。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共富样板

眼下,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广场成了湄洲岛的热门打卡点。不少岛民和游客晚上特地来到这里,踩着光能地砖发出的绚烂灯光拍照打卡。

光能地砖是湄洲岛新投用的五大智慧零碳项目之一,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兼具光伏发电、灯光亮化、电力储能、夜景提升等功能。除光能地砖外,还有风光互补的路灯、喇叭花造型的风机、可以播放视频的光电透明屏幕和能跟着太阳旋转角度的遮阳光伏板。

湄洲岛的绿,不单是生态绿,更是生产生活的绿。湄洲岛扎实推进“碳中和”试点,建成红树林“近零碳”排放建筑等23个光伏发电项目,全岛用电超一半来自清洁能源;600余家民宿用上了全电厨具,21家企事业单位实现了100%纯电厨房改造;建成海岛电动汽车“三公里充电圈”;岛上公交、旅游观光接待车全部实现电动化;基于北斗三号卫星定位系统打造的共享电单车覆盖全岛。据统计,2023年,湄洲岛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达94.6%,消纳清洁能源335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3100吨。

旖旎的海滨风光和千年的妈祖文化是湄洲岛发展文旅产业独一无二的优势。湄洲岛立足禀赋,将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绿色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办好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春秋祭典等活动,举办“湄洲之夏”海峡两岸流行音乐季、“妈祖杯”全国风筝冲浪邀请赛等系列高热度活动,持续打响“湄洲岛来就好”文旅品牌,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催生了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在岛上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湄洲岛的民宿、餐饮、文创、滨海休闲运动等旅游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全岛第三产业占比GDP达60%左右。截至目前,全岛共有民宿616家,其中星级民宿430家,占民宿总量的70%。民宿正成为岛上旅游新业态、富民新产业。


完善制度机制 实现常态长效

推动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从规划保护、文化资源保护、海域保护、海岛景观保护、建筑风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6个领域10大方面,为系统全面保护好湄洲岛提供法律保障。此外,每年开展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并提出整改工作建议,有效提升法治保护水平。

编制湄洲岛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加快形成指导湄洲岛保护开发规划蓝图;完成全国首个国家5A级景区双碳规划编制并顺利通过评审,扎实推进海岛电气化和“碳中和”试点;编制《湄洲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城区试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印发《湄洲岛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工作方案》,170家餐饮服务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规范使用;持续完善河湖长制、湾(滩)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田长制,坚决遏制两违;印发实施《进一步加强湄洲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推动海漂垃圾治理长治长效;建立健全入海沟渠、雨洪口等排水口长效管理机制……

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的同时,湄洲岛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全面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以北斗时空数据底座为基础建设湄洲“一张图”系统,全面落实环保网格化监管,配备55名巡逻巡查员,建立环保问题“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反馈”机制,推进环境监管执法常态化;实施海洋沙滩保护修护工程,严格控制海域养殖规模,持续开展非法采砂巡查执法和海域动态监视监测,自然岸线保有率达74.59%,在全国209个沿海县(区)自然岸线保有率排名第五位。

下一步,湄洲岛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保护好湄洲岛”重要嘱托,精心呵护宝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守护好湄洲岛的绿水、蓝天、净土、碧海,将湄洲岛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


(作者:湄洲岛融媒体中心  许双萍)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