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木兰溪 千秋颂美诗
2024-12-1315:13:02来源:莆田通讯

25年来,历届莆田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以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强化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及河湖长制,全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实施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木兰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幸福河湖优秀案例,综合治理工程获评全国“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其最大支流延寿溪入选全国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清单。


安全之河护佑安澜 守牢人民生命底线

25年来,莆田市创新“上游水库蓄洪调洪、中下游河道疏畅滞蓄、河口湾堤闸挡潮减潮”的防洪减灾体系,建成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疏通南北洋排涝水网,结束“莆田市为全省地级市唯一城区不设防”历史。先后完成兴化湾等“三湾”防洪排涝防潮工程建设,县级以上城区防洪100%达标。2007年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完成“截弯取直”,有效保障行洪通畅。2011年全面启动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华林段于2019年完工,荣获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是我市首个获此殊荣的水利工程;华林段、华亭段获评202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2015年东圳水库大坝除险加固,着力消除三大建筑物老化问题,提高水库调洪能力,成为全省首个入选2021年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水库。莆田从“一个洪水面前不设防的设区市”,跃升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面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目标,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生态之河聚力健康 守紧水量调配基线

25年来,莆田市积极构建“一核多源、北水南送、东西互济、全域统筹”的“三纵三横”水网体系,逐步实践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实施跨海供水等6个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金钟等10座大中型水库,实现金钟、东圳、外度三大水源联调互补,提高水资源供给、输配能力。2010年,实施金钟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有效破解管道沿线11个乡镇约110万群众和当地驻军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至2016年外度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水库防洪标准,确保水库安全。2017年实施东圳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将东圳水库的优质水源引向东南沿海;东圳水库—涵江区抗旱救灾应急供水工程助推外度水库与东圳水库实现水源互备互用。积极动工建设莆田市第三水厂,完成南日岛等海岛跨海供水。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等节水行动,注重工业减耗、生活减排、农业降损,进一步优化全市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施水系连通、生态引水等举措,推进下游399条内河与木兰溪互连互通,打造源清流洁水域环境。莆田市入选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第一批试点城市,是全省唯一入选城市。湄洲岛湖石淉水系连通工程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第一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优秀试点项目。


发展之河聚焦民生 守好宜居宜业福线

25年来,莆田市加快“拥溪发展”“跨溪融合”步伐,沿溪周边不再受洪水威胁,百姓安居乐业,城市开发边界得到拓展、逐步清晰。原来溪畔的旧村庄改天换地,从建制村变成社区。建成区面积由1983年的4.73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50.26平方公里。木兰溪经受住1999年第14号超强台风“丹恩”和2023年特大暴雨“杜苏芮”考验,原本水患严重的木兰溪沿岸吸引了万科、建发等知名房企纷纷入驻,万科城、建发玉湖壹号等48个高品质住宅小区已成为莆田市民置业的首选之地。仙游兰溪公园落地建成。曾经岸边的华林工业园区是水患“高发地”,在治理后,过去无人问津的“洼地”成为“香饽饽”,周边土地供不应求,工业产值每几年就实现翻番,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9家、年产值300多亿元。


幸福之河共建共享 守住绿色低碳主线

25年来,莆田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设立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推进木兰溪全流域国土绿化,坚决保护好湄洲岛,串联“莆阳福道”等沿河沿溪绿道,启动木兰溪南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试点,建设木兰溪口省级湿地公园,完成“蓝色海湾”整治,让木兰溪流域更绿更美。自2012年以来,莆田市生态建设方面获省级以上荣誉表彰共计31项。2019年,莆田市获评国家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城市;作为“美丽河湖”三个代表城市之一,对外宣介美丽河湖建设成就,面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故事。2023年,木兰溪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首次达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96.2%,居全省首位。仙游木兰溪源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我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作者:莆田市水利局  吴振凯)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