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莆田市诞生记
2023-11-0115:19:43来源:《福建党史月刊》2023年第10期

今年是莆田市成立40周年。40年来,莆田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由农村型小县城向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跨越。今天,让我们回到40年前,回望莆田市诞生的历程。

一、区划调整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分为8个专区和福州、厦门两市。1949年9月9日,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4月更名为泉州专区,后又改为晋江专区)。1970年6月,莆田、仙游两县由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同时闽侯专区机关从闽侯螺洲迁至莆田城关。1971年5月,闽侯专区改称为莆田地区,下辖莆田、仙游、闽侯、闽清、福清、永泰、长乐、平潭八县。1973年9月,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198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自上而下进行各级机构改革。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改革地区建制,实行以市带县体制,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优势,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12月下旬,福建省委召开机构改革会议,决定撤销莆田地区,并提出撤地并市的具体方案。1983年1月8日,莆田地委书记洪海主持召开全区领导干部会议,就贯彻省委机构改革会议精神进行统一思想和动员部署。这是一次牵动人心、备受关注的会议。同年4月2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福建省撤销莆田地区扩大福州市管辖范围的批复》,同意撤销莆田地区扩大福州市的管辖范围。将莆田地区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的连江、罗源两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地区的莆田、仙游两县划归晋江地区管辖。

国务院批复后,莆田地委正式进行讨论撤销莆田地区后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干部去留问题,直属单位交接问题。经与福州、泉州方面进行多次协商,决定莆田地委、行署少数领导由省委安排外,大部分地委、行署领导和大部分部、办、委、局领导由福州市安排工作,个别行署领导和几个部办委局级干部到泉州工作。地属事业单位也根据所在县的不同,分别移交给福州市和晋江地区。1983年5月12日,莆田地区和福州市的领导在莆田召开会议,对五个县划归福州市的有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第二天,省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听取汇报,同意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发了会议纪要。莆田地区余下1200多名机关干部,省委决定设留守处办学习班,等待安排。洪海于1983年3月调任福州市委第二书记。省委决定由莆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王培祥暂时负责留守处干部的学习、管理工作。

为了做好交接工作,福建省委于同年5月20日发出《关于成立莆田、宁德地区部分县划归福州市交接小组的通知》,由李敏唐任交接小组组长,王培祥、游德馨、吕居永、郭亮如、宁殿魁、袁风庭为成员。经过紧张细致的工作,交接顺利进行。同年6月1日,划归福州市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实行新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

二、莆田建市的构想

在进行交接工作的同时,王培祥一边做留守处干部的思想工作,一边考虑干部的出路问题。经过和一些同志的交谈,了解到莆田历史上曾设过兴化府,他受到启发,反复斟酌,认为莆田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水平高,但经济还不发达,如独立设莆田市,今后经济发展会更快些。这个大胆的想法一提出,得到了许多干部的拥护。

莆田、仙游两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莆田县早在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就设置,辖区与今莆田市行政区域大体相同,县治设在城厢区,在历经两次撤并后,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此后至2002年,莆田县行政建制长期保持不变,前后历时1400年。而仙游县、兴化县皆从莆田县域析出建立的。仙游县初为唐圣历二年(699年)莆田县西北部区域设置的清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仙游县,此后行政建制一直保持不变。兴化县初为北宋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县和仙游县北部以及今永泰县、福清县部分区域设置的兴安县,翌年改称兴化县,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撤销,其广业里划归莆田县管辖、兴泰里划归仙游县管辖,前后历时469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设置兴化县的同时,莆田境内设置了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为“八闽”之一。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游洋镇迁到莆田县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改称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称兴化路,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称兴化府,清代延续明代的行政建制保持不变。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后,兴化府于1913年撤销,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公元980年设置的兴化军到明清的兴化府,近千年的时间里所管辖的范围一直是莆田、仙游两县的区域范围。因此,从历史上来看,独立设莆田市是可行的。

恰逢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路过莆田,王培祥从干部的思想、莆田历史沿革、人文语言、加快湄洲湾开发等方面向项南汇报了建立莆田市的构想。项南沉思了一番,最后点了点头,说:“我完全赞成你的意见,我回去就开常委会研究。”不久,王培祥到省里开会,项南见面第一句话:“培祥同志,省委常委接受你的意见,赶紧写报告吧。”王培祥听了喜出望外,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呀。

撤区建市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王培祥的肩上。

王培祥(1921.7-2023.6.12),山西省长治县湖口镇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到达福建,历任罗源县委书记,闽侯地委副书记,省农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80年10月起任莆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3年12月起任莆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3年5月23日,王培祥主持召开莆田地区机构改革会议,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有了新变化,省委除同意闽清等北五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决定成立莆田市。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从地改市这一新情况出发重新考虑重新筹划。5月30日,经福建省委批准,莆田市筹备领导小组成立,王培祥任组长,曾景岳任副组长,贾林、李阿叶、王金棣、马良彬、彭静斋为成员。莆田建市筹备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保证莆田、仙游两县各项工作的稳定性,省委办公厅于6月30日通知莆田地区党政机关(包括部门)的印章可以继续使用和行文。7月22日,又发出《关于莆田地委和莆田行署继续行使职权的通知》,指出:鉴于莆田、仙游两县行政体制尚待国务院批复,经省委、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莆田地委和莆田行署仍应继续行使职权,领导莆田、仙游两县,省直各单位召开有关会议、部署工作、人财物安排以及行文等,仍应按一个地区对待。

三、莆田新市正式成立

1983年6月30日,莆田地委、行署正式向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要求成立莆田市的报告》,认为随着近年来湄洲湾的开始开发,省委决定撤销莆田地区后,成立莆田市顺民心、合民意,也符合莆田、仙游两县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两县的发展,特别是对加快湄洲湾的建设步伐有重要的意义。报告阐明了莆田建市的作用和条件,认为1982年9月国家计委将秀屿港工程列入“六五”期间进行建设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次年6月又将整个湄洲湾补列入“六五”期间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省委也把开发湄洲湾作为福建省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重点。湄洲湾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为我国南方增加一个重要进出口口岸,而且对振兴福建、争取早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等都将起重大作用。因此,开发湄洲湾是建立莆田市的首要任务和条件,而建立莆田市又直接为开发湄洲湾服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同时,报告还认为莆田的设市布局、经济状况、引进外资、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对建立莆田市有优势,有利于这些优势的发挥。建议莆田市为省辖市,管辖城厢、涵江两区和莆田、仙游两县。

早在1970年代初期,中央一些部委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增建深水泊位的指示,陆续前来考察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到的“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湄洲湾。1976年8月,湄洲湾秀屿港被选定为国家可兴建停泊5~10万吨级轮船的深水港址。1978年初,秀屿港3000吨级盐业码头动工兴建,1980年8月竣工。1982年8月,福建深水港保护暨湄洲湾开发科学考察队7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湄洲湾和厦门港、泉州港、福州港四个港区的陆域、水域进行实地考察后,提交了《福建省深水港保护暨湄洲湾开发的考察报告》,认为湄洲湾是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天然良港,可逐步建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的全国性的大型深水海港。同年10月29日,项南带着省里有关领导和地市、省直部门负责同志考察湄洲湾,在秀屿召开的会议上,项南强调开发湄洲湾,对于福建的重要意义。提出:开发湄洲湾,建立石油化工基地,是福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要有战略眼光,抓紧规划工作。如今,湄洲湾已经成为海峡西岸制造业“三湾引领”的重要基地之一,福建省主要的石化、能源聚集区,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湄洲湾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宗散货枢纽港、产业集群工业港,拥有成熟的大宗散货运输系统。

开发湄洲湾赋予了莆田建市的历史机遇。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收到莆田地委、行署的报告后,于1983年8月3日上报国务院审批。不久,国家民政部同志到莆田,当了解到莆田工业产值不到4亿元,城区非农业人口不到4万人时,说:“不够建市的条件。”王培祥一听,急忙说:“建莆田市的目的在于开发湄洲湾,现在工业产值不到4亿,如开发了湄洲湾,建起秀屿港深水大码头,就不是4亿,而是几百亿的产值。”并立即和其他同志交换意见,把莆田城关半农半居的人口和涵江的城镇人口一并划入城区,这样,非农业人口数量就够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民政部终于同意设立莆田市。同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莆田市。9月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发出《关于设立莆田市的通知》,同意设立莆田市,由省直接领导。莆田市管辖城厢、涵江两市辖区和莆田、仙游两县。同时撤销莆田地区建制。以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行政区域为城厢区行政区域;以涵江镇、涵江公社行政区域为涵江区行政区域。要求有关地、市、县、区的交接工作,应于10月底前完成,11月1日按新体制开始工作。

1983年11月1日,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年12月28日,福建省委任命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人,由苏昌培任市委书记,王文泰任代市长。同月,莆田市筹备领导小组终止工作;成立莆田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王培祥为主任。酝酿半年时间的莆田市诞生了,从此揭开了莆田新的一页,不仅促进区域经济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而且大大加快了湄洲湾的开发进程。

不久,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认为莆田市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过小、机构重叠,提出市县合并、撤销莆田县、改设为五个市辖区的方案。但没有得以实施。这个构想在19年后的春天得到实现。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莆田县,设立荔城区和秀屿区,扩大城厢区和涵江区,仙游县保持不变。调整后的莆田市形成了“一县四区两个管委会”的新格局,扩展中心区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同年5月1日,莆田市新的行政区划体制正式运行。

今天,莆田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把莆田打造成文化名城、生态韵城、产业新城、战略港城,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作者:雷美莲)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