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鲁山
2022-06-2710:33:54来源:

    原鲁山事迹7.png  

      原鲁山(1915.03—1997.02),山东省莱州掖县滕家乡原家村人。中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历任乡民动会宣传委员、抗日游击队指导员、行政村村长等职。全国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区干部、鲁南支前大队中队长、潍坊和济南市直机关干部兼支部书记。1949年3月随军南下福建,在晋江县先后担区、镇党政领导和县委秘书。1952年6月,原鲁山调来莆田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12月,莆田县首次举行县长选举,原鲁山当选为莆田县县长。以后相继四届连选连任,直至1968的9月莆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长之职自然消失。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全国普遍解放老干部,原鲁山亦于1972年被安排为莆田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1974年12月部队退出地方支左后。福建省委任命原鲁山为莆田县委第二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因第一把手离职,原鲁山以第二把手接替主持日常工作,可是在“清查”扩大化时竟被当作“四人帮爪牙”逮捕判刑劳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鲁山得到甄别平反,安排为莆田地区科委副主任过渡离休。


治理水患  泽被千秋


      1956年秋,莆田遭受特大水灾,南北洋受淹三昼夜,农作物受灾20多万亩,晚稻损失大半,海堤崩溃400多处,房屋倒塌近万间。原鲁山怀着沉重的心情带领机关干部到北高抢修水闸、海堤。他一边劳动,一边思考着该如何治理水患。回到县里后,他要求以县人民委员会名义拟一份《关于要求迅速兴建东圳水库的报告》上报国务院,并抄报省人民委员会。是年12月,国家水利部到莆田考察水利,原鲁山把如何治理莆田水利向水利部和省领导作汇报。不久,在国家水利部的重视和支持下,东圳水库作为福建省重点水利工程通过立项审批,是福建第一大水利工程。

      水库建设移民是一大难题。这次水库建设,将淹没常太公社田地1.15万多亩,占该社田地面积近40%,其余1.8万亩,均是在85高程以上的低产田。淹没地的人口1.3万多人,占该社总人口的40%。这直接关系到常太公社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常太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当地群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作出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如今又要他们迁出祖祖辈辈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为社会主义建设再次做贡献,原鲁山心情是沉甸的。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一部分老区群众带头迁往庄边、大洋等同等条件的山区安置,其余在社内易地安置。原鲁山要求对移出的群众还要跟踪三年,保证移民群众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他们的生活水准至少与当地群众持平。

      1958年9月,原鲁山决定位于东圳干渠上又建设一座红山水库,既可拦洪蓄水,补充东圳干渠的流量,又可解决长期存在的壶公山洪水挟带沙石对木兰陂干渠的充塞问题。实践证明,红山水库作用非常大,今天,湄洲湾北岸供水工程就是从红山水库隧道输水至秀屿水厂,红山水库为解决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工业和群众生活用水打下良好基础。

      1958年秋,莆田县遭受三次台风暴雨袭击,造成山洪暴发,严重影响东圳坝头的施工。而当年冬季,又出现莆田历史上罕见的严寒,坝头气温一度降至零下2度。为了鼓舞干劲,原鲁山在工地上参加劳动,他看到民工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忍着皮肤冻裂的疼痛,仍然履冰涉水,开山运石,争先恐后,毫无畏缩,心里深受感动。忽然,一块石头从山坡上急速滚下,砸在原鲁山膝盖上,鲜血直流下小腿。民工们看见后,立即把他抬到工地卫生室抢救,而后送回指挥部休息。

      1959年6月至9月,暴雨、台风和大潮接二连三袭击莆田,尤其是7月6日至7日,东圳库区内36小时连降暴雨261毫米,坝头洪峰流量每秒达6200立方米。这时大坝心墙刚合龙不久,正在抢筑70高程,溢洪道工程尚在紧张施工而不能启用。眼看库内水位不断猛涨,如果一旦发生洪水溢坝而冲垮大坝,后果不堪设想。原鲁山心急如焚,他冒雨站在东圳水库坝头上要求全体民工们:水涨一寸,坝高一尺,要誓与大坝共存亡。同时急调2万条草袋、麻袋,原鲁山亲自在坝上指挥装沙垒坝,坚决不让洪水漫过大坝。在全体干部和民工的通力奋战下,山洪终于被驯服,大坝安然无恙,下游的北洋平原免遭一场巨大的洪涝灾害。

      原鲁山任县长10年(1956—1966年),是莆田水利工程兴建最多面貌改变最大10年,他先后建设东圳水库、南北洋海堤工程、五大排水闸(涵坝、东山、田厝、桥兜、港利)工程、10座百万方以上的小(一)型水库、50多座小(二)型水库。

正直忠厚 一身正气


    原鲁山为人向来正直忠厚,待人以诚,对上级不阿谀奉迎,对同事或下级,尤其是对知识分子总是尽力关怀爱护。在运动频繁、极“左”思潮横行的岁月里,他对无辜受害者抱有同情心,从来不肯随便给人乱扣帽子,落井下石。1957年整风鸣放期间,常太区有个区干部脾气很犟,过去曾因征购任务拖尾巴挨过县委领导的批评,因此心怀不满,借鸣放出气,发表了一些过激言论,有些同志感到很气愤,当即向原鲁山汇报,准备予以反击。原鲁山听后很耐心说服这些同志,说是人家有怨气让他出,你就硬头皮听,不要反击嘛!原鲁山有很强的组织性原则性,但他一贯与人为善,作风民主,绝不轻易给人上纲上线,任意整人。总结历次运动的急风暴雨、极“左”路线给许多人造成伤害的教训,大家最终理解原鲁山的仁慈并非出于无原则或和稀泥,而是出于其仁厚博大的胸襟和对同志的真诚爱护。

      1956年6月福建省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期间,原鲁山是莆田代表,住在省交际处。党代会第一阶段发扬民主,让代表向省委提施政意见、建议;第二阶段,各地代表推荐县委书记、县长人选名单;第三阶段就开始揭批地方主义。在第二阶段期间,反地方主义已经是山雨欲来,只是未公开而已。当莆田代表酝酿推荐第一、二把手人选时,原鲁山竟诚恳地推荐原闽中地下党老革命苏华,说应该让苏大姐来莆田最好。有一代表当即反对,说了句:“可不能要”。后来事态发展,提出反对意见的代表应该早已知情,才会那么直率地表示反对,而原鲁山向来不善“审时度势”,看别人脸色行事,他一旦有了主意,便不避嫌疑,坦率地表达了自己意见。他生性沉默寡言,宽宏大度,但胸有主见。他当领导坚持搞五湖四海,不管你是哪个山头的,只要作风正,肯干工作,他都一样信任重用。他平时对干部十分爱护,从来不肯随便扣帽子、乱打棍子整人。对一大批出生入死、坚持闽中地下革命的老干部,他更是满怀着敬仰,尊崇之忱,从来不因他们受打击挫折、陷入人生逆境而动摇过。而对于莆田当地许多老干部,他一直与他们关系融洽,工作上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管历次运动处境如何险恶,他们仍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团结合作,不离不弃。原鲁山不愧是一位忠诚刚毅、一身正气的山东汉子!


艰苦朴素  两袖清风  


      原鲁山一心扑在工作上,少有时间料理自己的生活。他认为当权以后能不能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考验一个干部的重要方面,一个干部的腐化变质,往往是从生活作风腐朽开始的。所以他既谆谆告诫下属人员,自己更处处以身作则。他从不讲究个人享受,平时衣着单调,冬天咔咔布中山装,夏天白洋布衬衫。1959年,花纱布公司积压一批毛料哔吱,动员县领导带头推销,原鲁山因而添制了一套“礼服”,几乎只是每年春节出去拜年时穿一次,平时总舍不得穿。原鲁山没有手表,开会做报告经常拖过时间,机关人员多有反映。为此商业局局长动员他买一块普通进口表,可是这块表在原鲁山手上没有戴多久,就被作为大女儿的结婚礼物嫁出去了。人家动员他再买一块,他说:“算了吧,原来那一块表是向老战友借钱买的,现在我哪有钱再买手表呢?”

      原鲁山身为一县之长,但其生活简朴清苦得如同普通乡下老农。他住的是莆田县人民政府公房,前后间只有十几平方米,前一间办公兼接待客人,后一间是宿舍,睡的是普通木板床,除了一张简陋的办公桌、两张靠椅、一架文件柜外,别无长物。他吃饭很随便,平时常吃地瓜稀饭,招待熟客也没加什么好菜。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他与机关干部一起以瓜菜代充饥。他平时只抽最便宜的香烟,早期抽“海堤”,后来抽“富健”,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节俭。他每回下乡总是与大家一起到大食堂用餐,每餐一角二分钱,四两米票照交,从不搞特殊。上世纪70年代,莆田县人民政府只有一辆公务用车,他经常把车让给最急需的干部用,还特地交代司机把车子准时开到用车人员所在单位门前待命。平时下乡他经常和大家一起步行,若去有通公路的地方,他就坐公交或搭乘“脚车背”,即坐在自行车货架让人带。但由于他体重超标,有时遇上不熟悉的车工常常不愿载他,弄得他好尴尬。夏天他喜欢摇一把大蒲扇,而不喜欢用那种风雅精致的折扇。原鲁山一生保持劳动人民的简朴本色,与浮华奢侈无缘。

      原鲁山同志连任四届县长。十多年来,他经手批出的款项无数,但他从不滥批乱报,造成浪费,更不肯以权谋私,干任何损公利已之事,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是莆田人民公认的大清官。原鲁山从来不因自己是县长,向物资局、劳动局、计委口递过一张开后门的条子,不因私事而为难有关部门。原鲁山是外地人,在莆田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数十年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一心为老百姓谋利益,把大半生精力都奉献给莆田的建设事业,而心中唯独没有自已。在任上,他的儿女没有一个安排工作。原鲁山就这样克已奉公,刚正无私,无怨无悔,他在莆田永远是一座推不倒的高山!


心系群众 关注民瘼


      原鲁山是个在机关呆不住的县长,除了开会和处理文件,大部分时间深入农村,蹲点基层。访贫问苦则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东圳水库未建之前,沿海片是莆田最贫困的地区,人多地薄,十年九旱,荒灾时节,连地瓜都吃不饱。1957年秋季,沿海地区久旱不雨,地里薯叶枯黄,地瓜长不大,农民生活发生困难。原鲁山在忠门区几个乡村作了调查之后,就向晋江专署作了汇报,要求增拨救灾统销粮。专署派专员来莆复查核实,原鲁山就把专员带到忠门月塘乡,深入农田和农民家中考察访问,中午也不到区公所吃饭,就在农民家里用餐。回到县里后,他们又召集沿海片各区公所和粮站负责人开会,听取灾情汇报,编造救灾统销粮供应计划。原鲁山在会上又特别强调区乡和粮站要注意掌握特困户的困难情况,保证回销粮落实到户,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

      东圳水库虽然解决沿海地区低洼地区的灌溉问题,实现了农地改水田的愿望,但尚有许多高出渠道水平的丘陵坡地吃不到东圳水,农民迫切要求政府帮助解决提水灌溉问题。为此,原鲁山深入沿海各地调查。有一次,他和忠门公社书记爬到一座山上去勘察提水工程时,不慎从山坡上跌倒,身体翻滚摔到山沟底下,左腿跌伤,动弹不得。经莆田医院外科检查诊断为左胫骨裂开,须用石膏固定一个多月才能下床。伤愈后,他仍奔波在沿海丘陵地带,调查考察提水灌溉设施。

      原鲁山为沿海地区造林治沙的事迹,也为群众一直传颂。沿海风沙造成水土流失的的危害不亚于缺水干旱,只治水不治沙,仍然难以改变沿海的种植条件。原鲁山在全县动员发动,掀起植树造林高潮,1955—1956年,全县造林10万多亩,其中沿海防护林将近2万亩。1958—1959年两年“大跃进”,县委又提出十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宏伟目标,但结果任务是超额完成,防护林成活率不高。1963年,原鲁山总结过去“只管造林,不问成活”的教训,组织干部到东山等地参观学习,提出在沿海的“两湾、两岛”(平海湾、湄洲湾和南日岛、湄洲岛)构筑绿色长城的奋斗目标,同时把造、管、护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生产队。经过3年努力,沿海10个公社共营造木麻黄、相思树、黑松、马尾松等抗风耐旱林种近10万亩,其中海滩第一线的木麻黄防护林近2万亩,造林成活率80%以上。

      原鲁山主政莆田县13年,始终忘我勤政,廉洁奉公,心系群众,关注民瘼,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生、造福百姓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尤其主持建设东圳水库、镇海海堤、胜利围垦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为莆田人民创下千秋基业。

      原鲁山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他在任莆田县县长的13年间,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牢记宗旨、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一心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

作者:刘剑星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