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各界抗日救亡运动
2020-09-0317:02:31来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这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的大旗,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寇的侵,并倡议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共闽中工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发出和谈倡议,敦促国民党莆田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8月下旬,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终于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创办刊物组织农会动救亡运动

闽中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后,中共闽中地方组织转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最突出的是创办抗日刊物和组织抗日农会。1937年12月,中共闽中工委利用国民党地方当局允许各界民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的有利形势,动员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出面,在涵江霞徐新宫成立时事研究会,该会以由会员自筹经费出版的《时论》旬刊为载体,宣传全民族抗日救国的主张。同年12 月15 日,莆田第一份抗日救亡报刊《时论》正式出版由于《时论》针砭时弊,抨击片面抗战,力主全面抗战,维护统一战线,发行后深受读者喜爱,但却遭到莆田地方当局的种种阻挠,发行到第9期就被迫停刊。此后,先后把刊物改名为《抗敌知识》《永生》《总动员》继续出版,但都因刊物政治倾向不符合当局的口径,均只发行数期即被迫停刊。这些刊物主要在莆田、仙游、泉州、福州等地发行。常为刊物撰稿的有省内爱国知识人士黄绿萍、朱维干、程永言、陈长城、蔡拱北、杨采照、邓捷敏、陈秋泉等,党内则由蔡文焕担任主笔种刊物发行的时间虽短,但在莆田乃至闽中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团结了本县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活动中。在组织抗日农会上,1938年夏,中共莆田中心县委通过国民党县党左派人士陈震的统战关系,派一批党员参加国民党政府举办的农会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利用国民党组织农会的有利时机,在平原、沿海、山区建立了8个农会,基本掌握了莆田县基层农会的权力。这些农会一面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面以农会名义同地主作斗争,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得到实际利益,提高了农会在农民中的威信,使农会真正成为当时农民的靠山,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拥护,为莆田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提供了群众基础。

开展征募活动支援前线抗日

全面抗战爆发后,莆田、仙游相继成立了由国民党县党部控制的“莆田县各界抗敌后援会”和“仙游各界反帝筹备委员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27日,仙游各界反帝筹委会发表了《反对帝国主义爪分中国宣言》,提出“大家一致起来,参加组织巩固的反帝战线,用自己武装力量,把日本及各国帝国主义一切海、陆、空军队,由中国境内驱逐出去。”莆田抗敌后援会也发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举办抗敌宣传周和纪念“七·七”、“一二·八”、“九.—八”等活动,建立乡镇壁报站和民众讲堂,发动各学校师生组成演剧队、歌咏队和演讲队,深入农村、街头宣传演出,教唱抗日歌曲.此外,还举办抗日书法、绘画、木刻作品展览和义卖等,鼓动莆仙群众奋起抗日救亡。在进行宣传的同时,后援会还组织开展征募钱物支援前线、救济难民等活动。卢沟桥事变后莆田县开设国难防务捐,向全县富户摊派捐款5万元,购买铁丝、水泥、杉木等建材,用于构筑防御工事。1938年春,又以抗战非常时期,提倡供献棉衣、军鞋、药品及银币等慰劳前线抗日军人。1941年莆田县又开展“一元献机运动”,提出国民每人捐款一元购买飞机抗日,全县人民踊跃捐献,共募捐购机款60多万元,大大超出了政府提出的20万元的捐款任务。在仙游,仅1938年就征募难民救济准备金达9万多元。

以戏剧为武器鼓舞抗日热情

以戏剧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是莆仙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一大特色。抗战爆发后不久,莆田县成立“戏剧改良委员会”,发动全县几十个民间剧团普遍上演抗日改良剧(即现代剧)。仙游文化界进步人士也于1937年11月成立了仙游抗日剧社,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先后排演了《保卫卢沟桥》、《铁蹄下的歌女》、《民族公敌》、《大家打鬼子》、《草木皆兵》、《中国万岁》、《民族万岁》、《中华女儿》等剧目。这些剧目主题明确,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仙游抗日剧社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巡回演出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县的各个乡镇和主要村庄,还曾应邀到泉州、莆田、涵江等地公演。1941年仙游又成立了“闽纵战地服务团”。该团以战地慰劳、救护、宣传和供应战地文化食粮为主要任务,以戏剧为主要宣传手段,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与仙游的抗日剧社、抗日模范乐剧一道在闽中地区掀起了以戏剧宣传鼓动为形式的抗日高潮。闽纵战地服务团在仙游期间,不少仙游有志青年加入了该团,并随团赴全省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从而大大增强了仙游抗日救亡运动与全省各地的联系。1941年9月,福州、福清、长乐、连江第一次光复“为慰问刚自由了的地土上的同胞”,闽纵战地服务团从仙游出发,北上南下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先后到莆田、涵江、江口、渔溪、福清、福州、永泰、永春、惠安、泉州、长泰、漳州、同安等地,同福州的抗日剧社、闽南的高甲剧社和漳州的芗城剧社一道,通过演出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戏剧,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慰问演出历时4个月。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莆仙戏剧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始终,起到了鼓舞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信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战争时期,莆田、仙游境内为非沦陷区,但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驱使下,莆仙各界人士以各种不同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支援前线抗战,体现了兴化儿女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爱国精神。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