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国共和谈与游击队北上抗日
2020-09-0316:55:21来源:

1937年6月,中共闽中工委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按照中共南临委指示,把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任命吴德标为司令员,刘突军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铁成为副司令员,杨采衡为参谋长,并在游击队中广泛深入开展抗日救国教育,推广学习普通话,以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同时,闽中工委发起和平谈判、共同抗日的倡议,于812日,以义勇军指挥部的名义致函莆田驻军和国民党地方当局,指出:“当此寇氛日炽,国运日危,中华民族只有大事联络,一致抗日。”在民族存亡的严峻时刻,中共闽中工委发出的和谈倡议,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和各种舆论的支持。820日,国民党莆田县党部负责人黄士豪在《莆田日报》上发表谈话,表示接受中共方面派代表前来谈判。闽中工委获悉后,决定派参谋长杨采衡为正式代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经协商确定谈判地点在县党部礼堂中山堂进行。双方代表先后举行了三轮正式谈判,于826日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1937年10月,按照谈判协议,刘突军率游击队从莆田庄边开赴莆田城南接受点编,游击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大队长刘突军,副大队长杨采衡,全队200多人编为2个中队。接着游击队进驻城南广化寺,并以合法身份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莆田城区张贴抗日标语,散发抗日传单,产生了较大政治影响,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但却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特别是国民党八十师二三九旅的恐慌,便加紧策划吞并闽中游击队的图谋。11月中旬,国民党第八十师以金门沦陷、闽南告急为由,把闽中游击队调离莆田,进驻泉州承天寺,置游击队于二三九旅的控制之下。

在泉州期间,游击队继续利用国共合作抗日的合法时机,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大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与此同时,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却加快吞并游击队的策划,在通过封官许愿瓦解闽中游击队的阴谋未能得逞后,不顾民族大义,于19383月将刘突军等人暗害,并制造了震惊八闽的“泉州事件”,将独立大队包围缴械。游击队全体指战员以合作抗日协议为武器,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中共闽粤赣省委获悉情况后,分别致电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请求将闽中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办事处负责人王助、范式人还向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驻福州八十师师长陈琪进行交涉。不久,新四军军部也致电陈仪,要求送还人员,发还被缴的枪械,迅速把闽中游击队送归新四军。经过多方努力,国民党当局方答应交还被缴的全部武器,把独立大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

3月下旬,闽中游击队从泉州开往福州洪山桥,并进行短期整训。4月下旬,闽中游击队160多名指战员告别父老乡亲,从福州洪山桥出发,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5月中旬,抵达皖南太平县(今黄山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军长叶挺、参谋长张云逸先后接见了杨采衡、吴德标、全贯一、雷光熙、翁鸿镗5位领导干部,全体指战员深受鼓舞。新四军军部根据闽中游击队老队员、老骨干、党团员多的特点,决定大部编为军部特务营第二连,并从中挑选一批老党员、班、排长分配到第1、2支队和江南指挥部等部队任职,从此,闽中红军游击队在祖国大江南北,浴血奋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取得突出战绩,如1939年正月十五,闽中全体抗日将士参加进攻安徽滁县、嘉山的战斗,歼灭日军数十人。莆田党组织创建者陈国柱为此作诗云:“闽中豪杰屠鲸手,殄寇雄威震江右。壶华此时增辉光,赢得丹青名不朽!”争中,闽中北上抗日将士仙两县就有23位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民族的独立,把鲜血洒在抗日战场,谱写出不朽的篇章。

 

图片1.jpg

 

(图为:闽中红军游击队部分指战员北上抗日前在洪山桥的合影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