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2月,中共莆田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在哲理钟楼宣告成立,同年6月,发展为中共莆田支部,从此,闽中地区先在莆田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在24年的革命斗争岁月中,闽中地下党及其领导的游击队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经受住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迎来革命的胜利,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闽中第一个党支部直属党中央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后,一批亲身参加过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莆田、仙游青年学生相继考入厦门、福州、北京、上海等地大学,踏上外出求学的道路,继续探索革命真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们先后加入青年团和党组织,成长为第一批莆仙籍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成为莆田早期革命骨干。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有关组织决议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党组织的地方“均应努力开始党的组织”。在这种背景下,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的陈国柱,于同年底回莆前,党中央派袁孟冰找他谈话,指示他“回莆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直接和中央(上海)发生联系”。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应聘在母校哲理中学任教。哲理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斗争传统的学校,陈国柱利用该校的有利环境,一边教书,一边宣传革命道理,积极物色培养发展对象。同时组织新读书社,介绍进步书籍,吸收学生参加阅读,讨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理论。
在培养和考察过程中,陈国柱认为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德来等学生思想进步,条件较为成熟,便于1926年2月,在哲理中学钟楼二楼召集他们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成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支部成立后,陈国柱立即写信向中央报告。1926年12月5日《中央局报告(十、十一月份)》中有关党的组织状况指出:“福建有组织的三县,福州地委和莆田支部是属中央管,厦门是属粤区管。”可见,莆田是福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
同年6月,陈国柱决定把已经加入青年团组织的成员全部转为中共党员,正式成立中共莆田支部。同年7月,林嵩龄、黄苍麟从上海毕业回莆,将组织关系转入中共莆田支部,并增补为支部委员,参与领导革命斗争。支部改建后,积极向农村等区域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支部,壮大革命力量。当时莆田是闽中地区除福州、泉州两市外唯一有高级中学的县城,所以,仙游、永春、德化等一批来莆求学的外县学生也先后在莆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些县的第一批党员,为闽中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培养了骨干力量。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开创南方第十五块游击区
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遭国民党宪兵破坏,市委书记陈之枢、委员练文澜等人被捕叛变。由于叛徒出卖,莆仙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从此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4年5月下旬,中共福州市委常委王于洁从福州转移回莆田继续领导革命斗争。同年9月,经王于洁提议,莆田党团负责干部召开联席会议,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王于洁当选为书记,潘涛、郑金照、林阿郎、陈建新、黄国璋为委员。游击队也进行整编,并决定到国民党统治势力较薄弱的常太开辟新的活动据点,开展游击斗争。
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取得联系,联合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为特委书记,黄孝敏、潘涛、刘突军、余长钺、陈炳奎为委员,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闽中各县的斗争,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统一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结束了两个中心县委各自为战、孤立无援的局面,不但在组织上为坚持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游击武装力量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使北起乌龙江畔的峡南,南至惠安县北部约150公里的福厦公路干线两侧地区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驰骋的战场。
莆田、福清两支游击队经过整顿改编后,在中共闽中特委统一领导下,以各自游击根据地为依托,进一步在敌后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活动,打土豪、攻民团、杀恶霸,互相配合,彼此呼应,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清剿”,保存了游击武装力量,巩固游击根据地。
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中地下党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又没有正规红军部队参战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在国民党地方当局严密控制的地区,坚持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先后开辟了以常太外坑、漈川、金竹坑为中心的莆仙边游击根据地,以罗汉里为中心的福永边游击根据地和以山溪、宁里、旗插安为中心的莆永边游击根据地,游击区域从莆田、福清一直影响扩大到仙游、永泰、闽侯、惠安等县。
1936年底,闽中特委与中共南临委接上组织关系。1937年6月,闽中工委按照南临委指示,把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为奔赴前线抗日作准备。1937年8月,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合作抗日协议。至此,闽中地下党和红军游击队终于渡过了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成功创建了闽中游击区,使之成为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1938年5月,闽中红军游击队约200人,由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介绍,开赴皖南军部报到,编入军部直属特务营第二连建制。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闽中作为一块独立游击区的历史地位长期未能获得公正的承认。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党史工作者的努力,把闽中游击区专题调研资料直报全军党史办。1988年7月,《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编审办在京召开闽中游击区专题论证会,包括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注释小组在内10个权威研究机构的代表和专家应邀出席。与会人员经过热烈讨论,不仅对闽中游击区的历史地位取得了共识,还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二战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是我军近年来党史研究的重要突破之一”。《毛泽东选集》注释小组的同志也表示有关注释将来可以根据史实进行校正。1988年11月,全军丛书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专题论证会《纪要》作了认真的审议,并一致同意将闽中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个独立游击区的意见正式上报中央军委。同年12月27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杨尚昆副主席亲笔批示:“同意这个意见。”至此,闽中游击区的历史地位得到中央军委的正式确认。之后,新版《毛泽东选集》的相关注释也作了相应的修改。
率领闽中健儿坚持抗日,取得非凡战果
1938年5月,闽中红军游击队奉命北上抗日后,闽中地下党根据形势变化,从同国民党当局公开对抗转为合作抗日,领导人民开展抗日反顽斗争,闽中大地各种救亡团体纷纷成立,进步报刊竞相出版,到处升腾起抗日御侮的热忱。
1941年4月,日军首次入侵闽中沿海地区,占领了福清、长乐、连江等县和莆田沿海部分岛屿。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军,国民党长乐县长兼国民兵团团长竟弃职逃跑。同年5月,国民党省保安处决定在沦陷区各县成立游击总队,隐蔽在长乐国民兵团担任副团长的地下党员刘润世被委任为长乐县游击总队长。闽中地下党派人与刘润世商议,决定以国民党的合法名义组建由地下党直接领导的“长乐县抗日游击总队”,由刘润世任总队长。同年7月,莆田、福清、长乐、平潭几支抗日游击队合并组成“长乐抗日游击总队”,统一闽中地下党对闽中沿海抗日游击武装的领导,广泛开展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游击战争,取得了突出的战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8月4日长乐琅尾港伏击战,击沉日艇一艘,击毙马(尾)营(前)地区司令官田中岛中佐、分队长村野等日军官兵42人,游击队无一伤亡。这次伏击战是福建抗日游击战中战果最为辉煌的一仗,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参战人员受到中共福建省委和华中局的嘉奖。许多爱国华侨从海外发寄慰问表示祝贺,长乐民众还编民歌“小冬江畔盛开莲,日寇妄想打江田,江田出有游击队,打死中岛半浮沉”赞颂琅尾港大捷。同时,“长乐抗日游击总队”也受省保安司令部的表彰。长乐光复后,刘润世因抗日有功,被国民党正式委任为长乐县县长。
抗日战争时期,闽中沿海地区是福建抗日斗争的主战场,在此期间,闽中地下党坚持领导闽中抗日游击武装在敌占区和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斗争,打击日本侵略军,取得了非凡战绩,在福建人民抗日游击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创建闽中游击支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中全境
1948年9月12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正规军、非正规军150多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以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1949年2月,经闽浙赣省委批准,在莆田大洋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司令部下设秘书处、参谋部、政治部、供给部,至6月,领导机关进一步健全。闽中支队所属各县游击队,原来没有正式的建制序列,部队番号也比较乱。为此,支队司令部决定分期分批调集各县游击武装骨干到大洋集训、整编,各县游击武装统一改编为大队,大队之下设中队。至7月,整编后的闽中游击武装力量有正规编制6000人枪,编外武装力量2万人,斗争区域北起闽清、福州,南至同安、厦门近20个市县。闽中支队机关的建立健全和所属各地游击队建制的完善,表明了闽中人民游击武装的正规化和战斗力。
闽中支队司令部成立后,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深入发动群众,主动出击国民党地方政权,积极筹粮支前,开展策反工作,为闽中地区的解放作了大量工作,前后共破仓分粮3万多担,摧毁乡(镇)公所、警察所、捐税处88个,缴获长短枪2721支,毙伤俘敌万余人,筹集支前粮食30多万担,策动闽中各县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32起5200多人。在策反上,对国民党三二五师的策反工作最为突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通过对该师副师长陈言廉做策反工作,争取其投诚起义。8月19日晚,陈所部约1000人枪正式宣布起义,并以“闽南地区起义司令部”的名义致电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播发起义宣言。第三二五师部分官兵起义,震撼了闽西南国民党残部,带动了晋江、南安、同安等地国民党部分地方武装的起义。此外,闽中地下党还为策动香港招商局的“海辽号”货轮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兼厦门工委书记刘双恩利用与“海辽号”船长方枕流的朋友关系,长期对其做思想工作,争取投诚。9月19日,“海辽号”奉命启航往汕头运兵,航行途中,方枕流率全体船员宣布起义,把船掉头驶往公海,于28日胜利抵达大连港,完成党交给的“成为新中国成立时挂上新国旗的第一艘轮船”的光荣使命。方枕流荣立特等功。毛泽东得知“海辽号”起义成功,特致电全体起义船员,予以嘉勉。
7月25日,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先头部队到达大洋闽中支队司令部,与闽中地下党和游击队胜利会师。8月7日,人民解放军进抵闽中,在当地游击武装的配合下,打响了福州战役,相继解放了永泰、闽清、福清、长乐等县,17日,福州解放。21日,莆田解放。25日,仙游解放。同期,泉属各县也相继解放。之后,闽中各县继续组织支前运动,支援漳厦战役。至11月24日,闽中除个别岛屿外全境解放。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