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仙游的学生运动持续不断,在配合当地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传播马列主义,唤醒民众
“五·四”运动以后,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仙游出现了以传播马列主义为主流的学生运动。
1919年5月7日,仙游城区各校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高呼革命口号,声援由北京发起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从而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仙游学生运动的序幕。此后,学生广泛开展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活动。1920年,一些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成立了“仙游东区学生联合会”,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探讨革命理论,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活动。1921年秋,又有几位青年学生勇敢地站出来,联合创办了《新仙游报》,通过报刊宣传新思想,反对旧礼教,披露官绅贪污敛财的劣迹,尤其是把当时盛行的“告祖”之风批得淋漓尽致,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不久,在福州求学的仙游籍学生也创办了《仙游特刊》,向仙游民众传播马列主义,猛烈抨击社会时弊,号召人民群众起来革命。这个时期学生宣传新思想已成为一股潮流,决心与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1924年春,青年学生林金熙、郑豪两人在榜头街制止北洋军兵痞毒打无辜群众时,竟被士兵开枪打死。郑珍等一批青年学生不怕军阀的淫威,撰写文章,讨伐反动军队枪杀学生的罪行;组织商人罢市,强烈要求惩办杀人凶手;为死者开追悼会,赞颂林、郑两学生的正义行为。同时,还大量印发传单,寄往全国各地。仙游留外学生闻讯后,纷纷致电声援。学生运动声势空前,迫使北洋军驻仙部队不敢敷衍处理后事。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仙游各中学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并进行抵制日货的斗争。陶青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学生强烈抗议教会禁止学生上街游行的做法,在“不愿当亡国奴”、“不做洋人走狗”的口号声中纷纷转学。公立中学还组织学生剧社,演出《八国联军》、《孔雀东南飞》、《破除迷信》等一批反帝、反封建的剧目,有力地鞭鞑了黑暗社会,深得群众的拥护。
1926年,仙游学生运动出现了新的形势,在外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青年学生回到仙游,在家乡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这些青年党员组织学生宣传队到城乡进行演说,揭露反动政府横征暴敛、残害百姓的罪行,动员群众起来斗争。年底,他们又乘北伐军进驻仙游的大好时机,发动学生谴责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圣诞节那天,学生宣传队蔑视教会的尊严,大胆地进入仙游势力最大的“美以美”教会宣传,受到一些教徒的围攻和殴打。但学生们不屈不挠,立即派人报告北伐军驻仙部队,部队派兵救出学生,并开除了8名牧师,勒令教会公开登报检讨。学生的果敢行动震动了全县,打击了各帝国主义在仙游的文化侵略势力。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发起反对地方军阀的斗争,强烈要求当地“民军”取消“老鼠饷”,还将反动团长林阐文从厦门抓回仙游批斗,愤怒的群众将其处死。
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仙游学生传播马列主义,使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得以觉醒,为以后当地蓬勃兴起的工农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与工农相结合,矢志革命
1927年底中共仙游县委成立后,仙游的学生运动在县委领导下,走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政治方向更加坚定。
1928年春,中共仙游县委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抗烟苗捐斗争,学生运动很快就汇入农民运动的洪流中去。中共党员王于洁等组织青年学生在东区成立了抗烟苗捐清算委员会,带领农民群众冲击捐税所,斗争土豪劣绅,打击罪恶多端的捐棍,清算被他们强行勒收的烟苗款。学生们给反动捐税员戴上高帽,游街示众,勒令他们向群众坦白交代勒捐的罪行,使这伙人威风扫地。5月9日,城区各中学为纪念“五·九”国耻日而召开大会,学生们在会上严厉声讨国民党政府苛收捐税的行径,强烈要求当局取消烟苗捐。会后,学生们举行示威大游行,沿途散发传单,高呼“打倒军阀!”、“取消烟苗捐”等革命口号。游行队伍途经莆仙烟苗捐局局长王之纲的住宅时,愤怒的学生用石头砸了王的楼房,并捣毁其家里的用具。接着游行队伍冲进县署抗议,表现了学生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生运动的发展,增强了全县农民抗烟苗捐斗争的信心和力量。但却令反动地方当局惶恐不安,于是当局派兵抓捕并杀害了这次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黄金秀,同时下令通缉王于洁、郑珍、林步云等人。王、郑、林三人在仙游处境危险,遂秘密转移到莆田继续参加革命活动,以后成长为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重要骨干,王于洁还担任了闽中特委书记。
1929年以后,中共仙游县委组建了武装队伍,许多热血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武装斗争。林植从上海大夏大学回仙游参加革命,不久便担任了红军第一○八团政治委员,蔡明善(蔡园》年仅15岁就参加红一○八团。许多优秀青年学生为了仙游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青春年华;有的在游击战争中壮烈牺牲;有的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有的为保护人民利益而慷慨捐躯,写下了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诗篇。
1934年4月,仙游学生运动因反动统治当局的破坏而遭到挫折。次年春,闽中党组织指派黄明回仙游恢复共青团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仙游的学生运动又从挫折中崛起。城区各校重新建立了学生会,许多学生秘密参加革命活动。有的学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抗捐税斗争,打击土豪劣绅,建立农会。有的学生投奔闽中游击队伍,参加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仙游学生运动紧密配合工农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仙游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培育了一批领导骨干。
三、开展宣传活动,推动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仙游学生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反日委员会、反帝大同盟等组织,举行示威游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的野蛮行径。各学校掀起抵制日货热潮,并成立检查队,将在商店中查出的日货当众烧毁。许多学生还踊跃报名参加抗日义勇军,请求赴前线参加抗日。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仙游学生与民众一道,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各校成立抗日救亡团体,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学生们采用出墙报、黑板报,贴漫画,唱抗日歌曲,演抗日剧目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不断增强群众的抗日斗志,仙游民众纷纷捐钱捐物为抗日出力,甚至出现狱囚节食捐资,穷铁匠慷慨解囊的动人场面。
为了更好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仙游爱国青年学生还将抗日救亡的新内容溶进莆仙戏之中,用以宣传教育民众。青年学生陈仁监相继创作和参演了《他从前方来》、《孟容从军》、《哭祖庙》和《访友》等反映抗日内容的剧目。陆集圣辍学参加抗日战剧社,多次在剧中扮演主角,为宣传抗日尽心尽力。传统剧目《花木兰》、《岳飞》等经青年学生有声有色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使观众受到了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他们抗日救国的热忱。
1941年4月,日军首次攻占了闽中沿海部分市县。为了抗日,仙游一批青年学生毅然辍学,离别父母、兄弟,自愿参加“闽纵战地服务团”,到战地从事慰劳、救护、宣传等工作。为了在民众中筑起“精神国防”,巩固军民抗战的意志,“闽纵战地服务团”还在仙游创办了《战地月刊》,青年学生踊跃投稿,对抗战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论,以鼓舞民众抗日的信心。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兴起的仙游学生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抗日斗争的开展。
四、投入“三争”运动,迎接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顽固坚持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极力维护其反动统治。当中国进入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时,仙游学生积极投入要求和平和争生存、争民主、争自由运动,积极配合当地党组织和武装队伍,为仙游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国民党政府穷兵黩武,把青年学生作为兵源,一方面在学生中征收青年军,另一方面强迫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广大学生对此极为不满,不断爆发学潮,以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1946年夏,仙游师范学校军训教官无理打骂学生,早已积蓄在学生胸中的怒火因此而喷发出来,愤怒的学生烧毁了教官的行李,拆毁了军训器材,将教官驱赶出学校,并进行罢课和罢考。学校当局谎报“共产党暴动”,急调驻军一个连进驻学校,逮捕了所谓“共产党嫌疑分子”和策动学潮的学生多人,另外还有7名学生被开除学籍,16名学生被留校察看,这次学潮被镇压下去了。
继仙游师范学潮后,仙高中学也爆发了学潮。1947年春,该校军训教官无理开除一名学生,引起广大学生的不满。他们展开了罢课斗争,并散发传单,向国民党县政府请愿,要求民主,要求自由,斗争延续了一个星期。此后仙游学潮不断,曾有“两年三学潮”的诗句。
国民党政府对学生运动采取高压手段,激起广大学生更大愤慨,使人心归向正义。学校中不少学生秘密学习毛泽东著作,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印成小册子,悄悄在同学中流传。金石中学有12名学生组成学习毛泽东著作小组,晚上秘密集中到城郊的宫庙等僻静处所学习。学生们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进一步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命运,振奋了革命精神。
1949年4月1日,南京1万多名大学生举行“求生存”的游行请愿,遭到反动派屠杀,“四·一”惨案的消息传到仙游后,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城区各中学学生联合成立了“仙游中学生联谊会”,就“四·一”惨案发表《告全县人民书》。同月18 日,仙高、金石、仙师、县中、肇英、慕陶等校2000多名学生举行集会,并进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红旗,高呼“反对征兵征粮!”“反饥饿!”“反迫害!”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沿途散发传单。游行队伍绕城区街道一周,观众如人山人海。接着学生罢课3天。组成宣传队带着传单到农村开展宣传活动。事后国民党仙游县政府抓捕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有许多学生被迫逃离学校。
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后,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在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仙游学生一批批投奔到闽中游击队和仙游游击队中去,参加游击战争,投入捣毁国民党在仙游反动堡垒的斗争。仙游解放前夕,还有许多学生参加护城队,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档案和公共财物。解放大军途经仙游境内时,不少学生参加支前工作。学生运动成为仙游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仙游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功劳。
(蔡国泰)